《梦粱录》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一个颇为新奇的历史现象——宋朝宫廷里竟有一支专门为皇家表演的相扑队。宋代社会,相扑运动极为盛行擒牛宝,不仅是皇帝和贵族们的最爱,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。
每逢节日或宫廷大宴,相扑手便登台表演,为场面增添热闹气氛。除了宫廷中的专业队伍,民间的相扑表演同样火爆。许多没有编制的相扑手会活跃在勾栏瓦肆,通过卖力表演换取赏钱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,宋代的相扑不只是男人的舞台,还涌现了大批女性选手,女相扑更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大受欢迎。
这在理学思想盛行、强调“女德”的宋代,显得格外矛盾。按理说,女性应该循规蹈矩,但现实中却出现了敢于光膀子登台、公开较量的女相扑手。这种现象表面上与崇尚文雅的宋朝不合,但实际上,它折射出百姓对压抑性格的释放与对力量和个性的追求。
相扑又叫“角抵”,起源可追溯到上古部落的战争搏斗。随着时间推移,它逐渐从武术演变为表演性质的娱乐活动。早在汉代,就有民众戴着角状头饰互相角力的记载。唐代时,相扑在宫廷大受欢迎,宋代更发展出女相扑的特殊形式。
展开剩余73%民间的女相扑表演往往能吸引成群的观众,场面人头攒动。两位女选手穿着清凉、动作激烈,观众席内外叫好声不断。据传,宋仁宗还曾为此微服私访勾栏瓦舍,沉迷其中,最后被司马光劝谏,认为此举有损天子威仪。即便饱受争议,政府也未曾明令禁止,反而让这种表演在宫廷与市井并行不悖。
宋代的相扑选手分为几类。有编制的专业选手称为“内等子”擒牛宝,他们训练有素,既能表演又可担任护卫皇帝的任务,甚至有机会得到官职。没有编制的则是“路岐人”,类似民间艺人,靠表演维生。还有一些农户、猎人以巡回表演为副业,拖家带口走街串巷。
宋代经济繁荣、城市文化活跃,为相扑的兴盛提供了肥沃土壤。瓦肆这种大型娱乐场所汇集了音乐、舞蹈、杂技与相扑,观众群体广泛,从官员文士到普通百姓都趋之若鹜。相扑逐渐摆脱了下等杂耍的身份,发展成一种颇具竞技意味的体育活动。尤其是女相扑,其技巧性与表演性强于男相扑,比赛过程常常充满智慧与策略,更易引发观众兴趣,也催生了许多“明星选手”,拥有大批粉丝。
从更深层次看,宋代女相扑的兴盛,体现了两个背景:一是理学对人性的压抑,反而催生了人们通过娱乐释放天性的渴望,女性的参与更是一种对程朱理学的抗争;二是尽管宋朝在军事上偏弱,社会整体却充满尚武精神,百姓通过体育与娱乐寄托力量崇拜。
因此,宋朝的相扑运动并非“格格不入”,而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下的必然产物。它既满足了百姓的娱乐需求,也折射出女性在礼教枷锁下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。
参考文献:
1.《梦粱录》
2.《司马光文集》
3.《梦华录》擒牛宝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