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贵州正处于汛期,贵州高速集团总工程师、工程技术带头人石大为也处于更加繁忙的状态。他组织构建的养护科学决策体系,以及“调度云”融合AI事件检测、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等科技创新实践大金牛,此时正发挥优势作用。
“我现在最关注的就是数字化、智慧化的建设工作。”生于1968年的石大为,投身交通事业35年,深度参与到贵州“天堑”变“通途”的历史进程。如今进入“后高速时代”,他仍活跃在行业前沿,不断探索养护技术和养护全产业链的新可能。
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的人生乐趣。”石大为告诉记者。
大学毕业后的石大为被分配至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,此后,又在交通系统不同基层岗位历练,在技术研究、质量管理、试验检测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“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贵州高速公路建设是一条‘突围之路’。”石大为常这样告诫年轻工程师。
2012年大金牛,他调任贵州高速集团总工办时,正值“贵州省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”打响。随后,他先后参与都匀至安顺、六盘水至威宁等24个高速公路项目的技术审查和交工验收。
石大为的技术生涯中,大娄山隧道的建设备受关注。这条万米隧道如同嵌入山体的“地质博物馆”,面临着喀斯特地貌导致的涌水突泥风险、黔北煤海区域的高瓦斯突出隐患、600米超深埋深下的高地应力软岩变形等诸多难题。石大为带着团队创新研发多维融合围岩压力精准评估技术、“孔壁摄像-波速测试-核磁共振”围岩损伤支护评价技术,像给山体做“CT扫描”一样,精准预判每一处风险点。
“当时没有任何先例可循,我们就自己创造经验。”石大为带领团队攻克高瓦斯与岩溶区施工技术瓶颈,其编制的专著成为行业范本。
“光把路修通还不够,要让它们永葆青春。”进入“后高速时代”,石大为敏锐地将目光投向数字化转型。在他看来,贵州复杂的地形地貌,更需要用科技手段破解养护难题。
2024年10月,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道路大会上,“基于数字化的大娄山超长隧道群应急管理成套技术”摘得国际道路联合会奖。这项成果背后,是石大为带领团队500多个日夜的攻关,布设1.15万组机电设备,融合视频分析、数字孪生、节能算法、数据治理等先进技术,全面提升隧道营运管理的安全性、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。
“以前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石大为展示着他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平台:屏幕上,高速路网的车流量、桥梁位移、桥梁振动参数实时跳动。通过基于AI的科学养护决策技术,提升现场检测效率3倍以上,养护决策准确率提升至90%。
在石大为推动下,贵州高速集团已建成集“工程研究、工程检测、科学决策、材料研发、沥青产品、养护基地、施工以及后评估”养护全产业链,形成年产值超5亿元的养护产业集群。
35年间,石大为的足迹遍布贵州各县(市、区),培养的120余名技术骨干已成为交通建设的中坚力量。如今,57岁的石大为仍保持着每周下工地的习惯。今年“五一”前夕,石大为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。
从手写勘察记录到云端数据分析,从凭经验决策到靠数据驱动,石大为用35年的坚守与创新,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内涵。在他的推动下,贵州的崇山峻岭间,正崛起一张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绿色的交通网络,而这位“逐路者”的脚步,仍在向前延伸。
(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大方)大金牛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